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两个端点(2 / 4)

加入书签

建议,我先按每月十万营业额报。毕竟生意有旺季和淡季,才开始,稳到来。其实他们也希望我们生意好,不光是交税多,而且也搞活了市场。放水养鱼,才是他们的目标。”

“啥意思?”

“比如收税太厉害了,商家的利润就变少了,如果商家经营不下去,以后找谁收税呢?商家的生意好,余地大,开始少收一点,后来规模变大再多收点,那与国与民,都是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与他们的心思是一致的。所以,燕子,这个事,我坚持了,给国家的钱,只能多不能少,我们不能既发财,又不贡献,对不对?”

冬子这一顿义正辞严的,把燕子唬住了。毕竟是爹爹教育出来的人,总有一种坚持,是永远不变的。

正气,无愧于已,因为无愧于人。

与食堂的合同签下来了,每天按二十只鸭子的标准送货。他们卖得也很好。这样下来,冬子他们的营业额,就有了底线。再加上自己出摊,多卖羊肉串,卤鸭子的生意就少一些,两处相加,一天下来,也得有七千多的营业额,各方费用除外,一天的净收入,也有三四千。

燕子计算了利润率,大概毛利在80到100之间,这已经是生意的极限。因为,所有的操作都是在尽可能压缩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的。自己多累些,保证质量与数量,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

“冬哥,单纯提高利润率,恐怕不是赚钱的方式了。我们如果要扩大规模,估计要降一些利润率,才能在赚钱的数量上增加了。”

“你算的利润率是不对的。”冬子先否定了燕子的说法:“你没算过,我们俩算什么?我们应该算熟练的师傅吧?你既搞管理又搞经营,我既是技术总管又兼出力的司机与杀鸭的屠夫,还是羊肉串的操作者,还是火灶上的大师傅,还是调料的进货人,当然,还算是老板。我们的工资,起码顶得上两个师傅级别的人干。”

“那又怎么样,个体户不都是这样的吗?”

“所以,你说的扩大规模,其实就是办公司。既然办公司,人力成本是必须要算进去的。公司大了,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功能都来包办,就得请人进来,那就要算人力成本。按我在重庆和西安,对餐饮企业的了解。除开所有成本,利润率如果能够达到50就算很厉害了,顶了天。”

“啥意思?”

“你算过没有。如果一个熟练师傅,按一个人一个月一万工资计算。我们一个人干了两个师傅的工作量,那我们每个人工资是两万一个月。我们两人,一个月的人力成本算是四万。你一个月营业额算二十万顶了天。那按你顶天的100算,你把利润算成十万。那除开我们的工资四万,利润只剩下六万了。但是,我们的设备折旧,你还没算。所谓设备折旧,比如这些锅灶是有使用年限的吧?车子是有使用年限的吧?那算来,我们的纯利润,只有五万了。当然,我还没说税收及其它管理费用。十万进货钱卖出去二十万,但纯利润,按会计表上说,这叫所有者权益,只有五万。十万成本对五万收益,50利润率,顶了天。这是啥概念?这个概念是,比高利贷还要厉害,你还不知足?”

燕子终于明白过来,这个50,是除开自己的辛苦钱的。他觉得,冬哥的经营理论与自己相比,有更深的背景,毕竟是在高端销售部干过的。

“哎,冬哥,我想起一件事来。如果我们按这样算,我们的工资是四万,小樊与小蒋的工资是一万六,那五万六,就是我们的工资成本,那跟纯利润差不多呢,是不是巧合?”

冬子看了看燕子,点了点头:“不是巧合,你无意识中,提到了一个伟大的理论,高手啊。”

燕子莫名其妙,以为冬子在拿她开涮。

“有一个伟人,在一百多年前,就以此模式,当成例题讲解,至今,它仍然处处与现实巧合,这背后的道理,简直不要太厉害。燕子,我都有点佩服你了。”

“快说快说,莫瞎扯了。”

“马老祖宗说过,剩余价值率的问题。他说,资本家的利润,约等于员工的工资。所以,剩余价值率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你这样算,算是资本家吗?”

“一个体户,哪里能够这样算?”

冬子详细给燕子算了算,做生意的端点意识。这个意识,是在彭总那里学来的。一个生意,它的利润率,有一个高限。从良心上来说,或者从社会允许的层面,利润约等于员工工资,就已经算是做到上限了,如果再剥削得厉害,那就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工人积极性不高疲劳性工伤,或者把老板放到与工人敌对的位置,许多老板就是这样败的,因为员工不与他在一条心上。

而底线呢?也就是低端。从利润率来说,维持简单再生产,就是底线。也就是说,所有利润用来支付税收或者其它所有成本后,几乎不赚钱,这就是企业勉强生存的底线。所有健康的企业,都是在这两条线中找平衡,尽量不触碰两个端点。

燕子倒是聪明:“你搞得好像数学很好一样,什么端点。我看,其实就是天花板和地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