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735节(4 / 4)
任太守傅允是凉州北地人,三年前由皇甫嵩举荐出任弘农太守。傅允一直没把董越放在眼里,这几年不断加强城防,防止董越强取。面对突如其来的鲁肃大军,傅允同样没有一丝惧意,一面传书朝廷求援,一面动员全城百姓上城,准备死守弘农。
鲁肃命令徐盛、蒋钦溯河而上,攻取弘农西的湖县,阻击从关中方向来的援兵,为进攻弘农做准备。
收到消息,贾诩一声叹息,派人联络还滞留在弘农的赵衢,催促朝廷答复。
赵衢就在弘农,他也气得无话可说。在他看来,鲁肃这么快就兵临城下,自然是贾诩引狼入室,养寇自重,逼着朝廷答应他的条件。事到如今,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不答应贾诩,贾诩和鲁肃联手,别说弘农守不住,关中也有危险。由河东渡河,可以绕过潼关,直接进入冯翊。
……
天子大发雷霆,将赵衢的书信撕得粉碎。
“糊涂!”天子气得脸色苍白,嘴唇哆嗦。“皇甫太傅是朕的师傅,是平定黄巾、拯救大汉的功臣,能用来交易的吗?贾诩提出这样荒唐的条件,你们不鸣鼓而攻之,还想和他讨价还价?”
杨阜、赵昂跪倒在天子面前,汗如雨下,一句话也不敢说。他们当然没打算答应贾诩——在他们眼中,十个贾诩也比不上一个皇甫嵩,安定皇甫世家岂是贾诩这些人能够相提并论的——但他们没想到贾诩会出这样的损招,直接放弃了函谷关、陕县,引鲁肃长驱直入。
如果不是傅允守在弘农,鲁肃就直接叩关了。
现在问题严峻了,朝廷不仅要面对鲁肃,还可能遭受贾诩的攻击。如果贾诩与鲁肃联手,弘农失守是迟早的事。一旦弘农失守,仅凭潼关是拦不住鲁肃的,更拦不住贾诩。
天子一声长叹,挥了挥衣袖,示意杨阜、赵昂退下。他知道这两人没有歹意,只是太年轻了,低估了贾诩的狠毒,以为都是凉州人就能同心同德。他们也不想想,贾诩等人是董卓的旧部,这些年之所以安份守己,并不是洗心革面,而是实力有限,不能为恶。
说起来,这还是孙策当初一战全歼两万西凉精锐的功劳。
“亏得王公筑了潼关,冥冥之中,也是天意。”天子站在地图前,看着与弘农相距不远的潼关,感慨不已。弘农虽然险要,毕竟不是当年的函谷关了,如果没有援军,坚守不了太久。好在当年西迁入关之后,王允让当时的弘农太守王宏修筑了潼关。潼关位置更西,更利于防守,以免在诛杀董卓后,当时驻守在弘农、河东的牛辅等人反攻关中。当时没用上,还有人说是浪费人力、物力,现在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子扬,奈何?”
鲁肃有杀气
在天子斥责杨阜等人时,刘晔静静地站在一旁,一直没说话,如木偶一般。此刻见天子发问,他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杨阜、赵昂并非打算用太傅的首级做交易,只是想离间贾诩与吴王而已。就目前看来,这一计虽未竟全功,却也不能说失败。”
天子转过头,惊讶地看着刘晔。刘晔并不急着解释。天子聪慧,能想通里面的关节,不需要他事无巨细的提醒,让他自己去分析才是最佳选择,既然让他从中得到经验,又避免留下权臣的印象。
天子反复思索了很久,微微颌首。“子扬所言甚是,贾诩这是弄巧成拙了,董越丢了弘农,退守河东,绝非他乐见之事。子扬,你与鲁肃相识,依你之见,鲁肃能拿下弘农,直入关中吗?”
“这不在于鲁肃,在于贾诩。”
天子眉头微皱。赵衢之前就送了消息来,杨阜一直没有汇报,并无拿皇甫嵩的首级与贾诩交易之意,贾诩漫天要价,他们就地还钱,双方还在协商。只是谁也没想到孙策突然翻了脸,命鲁肃强攻弘农,贾诩生怕腹背受敌,这才不得不放弃弘农,命董越退守河东,形成三方对峙。
形势演变到这一步,贾诩已经失去了主动权。他现在只不过狐假虎威,要挟朝廷,朝廷根本没必要理会他,派兵进入冯翊,加强戒备就是。刘晔这么说,是没看透贾诩的色厉内荏,还是想趁机在凉州人内部造成隔阂?
他心里清楚得很,自从杨阜等人入朝,关东、关西,新臣、旧勋之间争斗就一直没有平息过。他不仅不反对,有时候还故意挑事。可刘晔是他的心腹,知道他对皇甫嵩的感情,且皇甫嵩在朝廷内根基深厚,影响力不亚于杨阜等少壮派,杀皇甫嵩安抚贾诩绝对是下策。刘晔如果私心作祟,落井下石,不顾大局,那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