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470节(3 / 5)
,手中战刀又锋利,江东军士卒一时竟奈何他不得,反倒被他砍伤了两人。
“稳住!稳住!”两名都伯一个在前厮杀,一个退后,接过了孙严的责任,指挥整曲士卒作战。“刀盾手,稳住!长矛手上前刺他!弓弩手,弓弩手,不要管别人,射死他!”
在都伯的指挥下,江东军士卒勉强镇定下来,刀盾手双手抱盾,拼命向前挤,压缩颜良的活动空间。长矛手将长矛架在刀盾手的肩头,没头没脑的突刺,弓弩手跳上大车,瞄准颜良,一箭接着一箭。在他们的围攻下,颜良虽然连杀数人,还是被挤在大车之间,无法前进,左手又挨了一刀,再也举不起孙严,只得放手。没有了遮挡,他转眼间就中了几矛、几箭,鲜血淋漓。
好强悍的士卒!颜良暗自叫苦,有点理解颜义的不容易了。尽管战阵已乱,这些江东军却还是死战不退,而且能在短短的时间内重新布阵,并将重点放在了他身上,诚为不易。
越是如此,越是必须拿下此阵,否则士气一丧,以后就很难再面对沈友了。
“杀!”颜良怒吼着,一拳砸在一面盾牌上,砸得那刀盾手立足不稳,盾牌一偏。颜良顺势抢入,夺过盾牌,顺手一刀砍下了刀盾手的首级。有盾在手,他发力前冲,手中战刀左劈右砍,势不可当。
颜良吸引了江东军的注意力,他的部下趁势掀翻大车,冲入阵中。江东军虽然顽强,却还是被杀得节节后退,伤亡惨重,随着都佰和代理军侯先后被颜良斩杀,这一曲很快就溃不成军,几乎被全歼。不过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废,增援的两曲有充足的时间准备,面对颜良等人,面对袍泽的鲜血,他们举起手中的武器,顽强阻击,箭射如雨,刀矛如林。
颜良下次重整队型,再次发起进攻。双方搅杀在一起,箭矢交驰,血肉横飞。
张允站在中军,一边关注正在交战的阵地,调兵遣将,一边留心远处的颜良主力,尤其是那几百骑兵。他很清楚,比起步卒,一旦被骑兵突入阵中,那才是真正的灾难。颜良亲自上阵,无非是想要尽快撕开他的阵地,再让骑兵入阵掩杀。沈友正在赶来,留给颜良的时间不多,他不得不全力以赴。
张允摘下头盔,用手巾擦去脸上和脖子上的汗水。春寒料峭,温度并不高,但他非常紧张。他没想到颜良会如此悍勇,亲自突阵,这不仅对双方的士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增强了攻击力度。因为没有旗鼓相当的勇士与他对阵,接连几个担任军侯、都伯的老兵被他斩杀。新兵们没有老兵指挥,战斗力大减,平时的训练水平连三成都发挥不出来。
前面又是一声示警鼓,又一曲的阵地被颜良攻破。
张允虽然骑在马背上,却看不到远处的战场详情,只能根本战旗和金鼓来判断形势。估算了一下,当颜良连破两阵之后,他总共有四千多人,分作四面,每面有四曲到五曲不等,颜良连破两曲,那一面就伤亡近半。如果不调兵增援,很快就会被颜良突入阵中,直面中军。
派谁增援,这是个问题。太湖练兵时,孙策就着重讲过阵型。他多次强调,阵是死的,应用是活的,摆阵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变阵。比如说现在,颜良即将突破外围阵地,是调其他方向的曲增援,还是派中军增援,就非常考虑将领的水平和决断能力。派其他方面的曲增援,很可能会造成那一面阵型的薄弱,一旦颜良派人发起进攻,很难抵挡。派中军增援,维持其他各面阵地的厚度,一旦中军损失太大,中军就会有危险。
张允盯着远处的颜良战旗看了又看,一咬牙,下令击鼓,从中军抽调两曲增援。孙策说过,对付这种以个人武勇著称的将领,最好的办法就是咬住他不放。再强的人也是人,总有乏力的时候,围住他,用重兵连续攻击,只要把他砍倒,对方就不战自溃。
对付这样的人,普通士卒不够用,徒增伤亡,必须派中军的精锐。颜良已经连破两阵,体力必然下降,这时候派两曲反击,应该能挡住他。
战鼓声一起,两曲中军士卒脱离本阵,向颜良的战旗冲了过去。
颜良听到战鼓声,抬起张望,见中军方向战旗摇动,正向自己赶来,而最高大的中军大纛却纹丝不动,心中暗自叫苦。再这么打下去,双方就成了缠斗,对他非常不利。一旦沈友赶到,他想脱身都难。可是不打,就此撤退,那他之前的努力就全白废了。他亲自上阵,可不是为了破两曲之阵,斩几个军侯、都伯,他要斩的目标只一个:中军大纛,以及大纛下的将领。
这是与江东军的第一战,非胜不可。
颜良咬咬牙,下令全军突击,留两千步卒掠阵,剩下的全部压上,四面围攻,与张允决一胜负。
转机
张允暗自叫苦。颜良要和他拼命,他不能退,退就是一败涂地,只能迎头顶上,等待转机。
他的转机就是沈友和凌操。考虑到各自的方位,现在能指望的可能只有沈友,凌操离得太远,等他赶到,自己可能已经败亡了。况且凌操急行军近百里之后,还有没有力气交战都是问题。
虽然之前就预料到了这种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