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318节(2 / 4)

加入书签

人心,一面贬抑世族著姓,一面又挟民自重。江东边鄙之地,不似中原民风淳厚,唯利是图,不辨朱紫,丹阳吴会一鼓而下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盟主此时南下,也是想拯救被孙策压制的世族,不想让孙策坏了本州风气。”

刘繇脸色稍霁,附和道:“如此说来,倒也说得通。公孙瓒虽然骁勇,但他不能用人,又与刘虞交恶,幽州士子寒心,难成大事。反倒是这孙策颇有城府,吴会世家竟被他蛊惑分化,为其所用。假以数年,让他稳住东南,盟主北伐难免为他掣肘。不如趁着公孙瓒新败,无力出击之际,稍加惩戒。”

一直没说话的高干突然说道:“虽然盟主麾下智士如云,猛将如雨,可是没有水师,他还是无法进入江东。眼下丹阳易手,牛渚矶控制在陈到手中,连使君都不得不避其锋,无法上任。这江东的战事恐怕还要请使君多多费心,最好能先击败陈到,夺取牛渚矶,切断江东、江西的联络。”

刘繇瞅瞅高干,心中恼怒。自从他来到豫章,高干的态度就一直不好,时不时的说几句风凉话。他大概已经将豫章当作他的禁脔,不想让任何人插手,丝毫不顾及大局。若不是顾及袁绍脸面,他早就将高干拿下了。令出多门,如何能成大事?

刘繇想了想。“元才,孙策若攻豫章,有几条路可选?”

高干慢悠悠的说道:“大致不出南北两线,南线越武夷,由谷水而下,可直抵余汗、南昌。北线则由大江,入彭蠡,取彭泽、柴桑。怎么,使君想分兵拒敌么?”

“没错,我正有此意,不知元才意下如何?”

刘繇盯着高干,眼神中带着几分挑衅之意。高干白晳的脸突然涨红,随即又笑了,哑声道:“恭敬不如从命。听说使君旧将太史慈擅长山地作战,他很可能会从南路来,我很想和他较量一番,不如就由我守南昌,彭泽、柴桑就拜托使君了。”

天灾示警

刘繇一口答应。高干起身,甩甩袖子,扬长而去。

许劭脸色很难看,坐着半天没动。他不明白刘繇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与高干争执。等高干的身影消失在门外,他忍不住说道:“正礼,大敌当前,怎么还能分兵?”

刘繇起身走到廊下,抬起头,看着湛蓝的天空,心情莫名的轻松了一些。豫章卑湿,隔三岔五的刮风下雨,天难得放晴,他这心里也像是长了毛似的烦躁。忍了这么久,今天和高干把话挑明了,反倒轻松了。

许劭跟了过来,抬头看看天,不禁噫了一声:“终于放晴了,这雨季总算是过去了。主少国疑,政荒令乱,天降灾异以示警,今年的雨水特别多啊,听说华山那边雨下得太大,连山都崩了。”

刘繇转头看着许劭。“这又应了什么?”

“华山在弘农境内,又是五岳中的西岳。华山崩,恐怕于杨司徒不利。”许劭叹息道:“山为天之柱,杨司徒力挽狂澜,乃是朝中不可多得的重臣。他如果去职,朝政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

刘繇若有所思。他不知道这些事,还是第一次听许劭说起。他当然相信许劭的分析。不过杨彪如果真的出什么意外,对袁绍来说却是个好消息。弘农杨家和袁术是姻亲,杨彪之子杨修现在就在孙策身边,杨彪一直不肯配合袁绍。他如果去职甚至死了,袁绍的人又可以在朝中掌权了。

袁绍这时候南下,会不会与此有关?

刘繇沉思了片刻,解释起了自己的用意。“子将,兵宜合不宜分,这个道理我懂。可是高干能和我配合好吗?他一心想将我赶出南昌,好让他这个南昌令顺理成章的接任豫章太守。”

许劭叹息道:“高元才出身仕宦之家,却没有仕宦经历,盟主派他来南昌原本是想让他历练一下再接任豫章太守。现在周术骤然病逝,他历练不足,却被权势迷惑,出言不逊,你可不能与他一般见识,误了大事。太史慈骁勇,万一坏了他性命,你如何向盟主交待?”

刘繇摇摇头。“你放心吧,太史慈不会来攻豫章。”

许劭很无语。已经确认太史慈投降了孙策,刘繇还是不肯放弃对太史慈的信任,这时候还说这种话。“人心叵测,你有绝对的把握吗?”

“对别人没有,对太史慈,我有。”刘繇摆摆手,不打算再讨论这个话题。他知道许劭看不起太史慈,两人说不到一起去。“南路翻山越岭,粮秣不便,最多只是偏师,高元才小心一点,应该能应付得来。孙策由长江来的可能性更大,我自当之。希望能击败他,将功折罪,为盟主尽绵薄之力。子将,我听说阳羡许家和平舆许家原本是同宗,许淳被孙策杀了,他还有个族弟在庐江,你能不能帮我联络他?”

许劭想了想。“你想取庐江吗?”

“九江是扬州刺史的治所,我总不能一直寄人篱下。盟主南下,孙坚父子肯定会将重兵安排在睢水一线,我应该有机会袭取庐江、九江。”

“好。我立刻派人去联络。”

……

夕阳落山,晚霞映红了湖面。孙策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回到中军,刚准备进帐,郭嘉的帐篷掀开一条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