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726节(3 / 5)

加入书签

央认为直接发起对平津的攻击,会牵制大量的部队在坚城之下,并不利于采取运动歼敌的战略。

主席的意思还是孤立平津、收复冀中,缓解华北敌后根据地出现的粮荒,以争取早日恢复元气。同时利用此战向国内某些方面表明一些态度。以缓解在共产国际解散之后,国内可能会出现的巨大政治压力。

在与主席几经商议,并与各大战略区的老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之后,杨震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按照中央的意图打这一战。但四三年上半年,这场战役已经来不及准备。而且还远未完成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抗联,此时也无法投入太多的兵力。

经过研究,中央还是决定此次华北作战以抗联为主,晋察冀、晋冀鲁豫以及山东军区配合作战。按照中央与抗联的分工,晋察冀军区在四三年上半年,负责派人返回冀中分散活动,发动群众并收集敌情,整训留守在冀中坚持的部队。

并调派得力干部,返回冀中区恢复情报系统,为下一步会战的展开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件事情上,以晋察冀军区为主。同时晋冀鲁豫军区则派出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部队,向津浦路、平汉路沿线展开。

山东军区则以鲁中军区、鲁南军区主力,沿津浦铁路南段展开,对津浦铁路山东段以及苏鲁交界处实施密切的监视。一旦战役打响,对津浦铁路实施大规模的破袭战。新四军各部,则对整个华中、华东日军实施密切的监视。

而抗联在四三年上半年,则负责向晋察冀平西、北岳区,秘密的囤积弹药和物资,并完成最后的整训工作。准备于四三年下半年秋收之后配合晋察冀军区,以及晋冀鲁豫军区的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一部,对冀中平原地区发起收复作战。

在战略方针方面计划制定的是相当的快,但是在具体战术运用上,却始终定不下来,开成了拉磨一样的态势。无他各方面的分歧意见,还是相当的大。尤其是在兵力和装备的投入上,以及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见。

对于中央的下一步战略要求,杨震的态度很明确,为了减少伤亡以及加快战役的进程,为准备反击日军后续兵力争取时间。还是要尽可能多的调集坦克和重炮部队参战,以抢在日军援军抵达之前大致完成作战任务。

在会战研究阶段,杨震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抗联自东北南下入关的部队,在全面展开之前的保密问题。尤其是大量南下的装甲、重炮部队,以及大量的辎重安全以及保密的问题。

我们的力量很充足

在杨震看来,为了保证战役发起的突然性,以及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全面的突破,抗联部队进关的行动,还是要尽可能的进行保密。佯动是必须要有的,但是主力进关的行动还是要尽可能的保密到最后。

所有的部队集结地,物资储备地,都要严格的保密,这无疑对华北几大根据地,尤其是抗联南下部队主要集结地晋察冀军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千军万马行动,这动静小不了。日本人也不是瞎子和傻子,他们的嗅觉还是很灵敏的。

杨震的初步想法,还是在东北同时发起佯攻,牵制关东军主力无法南下。集中装甲骑兵机械化集群,以津浦路为目标,采取向心突击的战术。利用坦克和机械化集群的快速突击能力,尽快的在短时间之内打垮冀中平原的日军。

但大量装甲部队南下,很难做到严格的保密。尤其是此次在北宁铁路还在日军手中,以及部队途中要经过大量山地,可供选择的行军路线有限的情况之下。装甲部队大举南下,几乎全部需要机械化行军,无法依赖铁路输送。这给保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考验。

而装甲兵和重炮部队的行踪能不能掩藏住,对于能不能达成此次会战目标,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所以军委会议开了好几天,虽说战略方针制定了下来,但是战术上的问题,却始终定不下来。

杨震提出来的要求,对于在座的几位老帅来说,都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坦克那玩意不是一个人,挖个洞就能藏起来。也可以专门挑选山地,避开有人居住的村庄,进行夜间行军以隐蔽踪迹。

一支坦克部队行军,掀起的烟尘就遮天蔽日老远就能发现,履带压迫地面引起的震动山崩一样。关键的问题是坦克和汽车、重炮的行军,无法脱离公路,就注定可供选择的行军路线有限。

这么庞大的一支装甲集群,长时间的隐蔽待机以及调动而不被敌军发现。在几乎所有的人看来,都是一个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还有大批的汽车、重炮,都要隐蔽,同时还要为这些装备的通行,加固根据地内的桥梁、拓宽公路,这么大的行动完全隐蔽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二年会战之中,杨继财指挥一个轻型装甲集群迂回太原,途径所有地区的几乎所有的桥梁和道路,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晋北战役期间,整个晋北地区的桥梁,也在抗联机械化部队的运动之中损毁严重。

战役结束之后,晋绥军区为了维修这些桥梁,很是花费了一些时间。那还只是一支轻型的装甲集群,要是按照杨震的说法,几乎所有通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