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穿成薄情书生郎 第156节(1 / 2)

加入书签

平昌侯冷汗淋淋,差点跌倒坐到地上。

“陛,陛下,臣是受了别人的蒙蔽,臣也是受害人。”

昭烈帝不置可否:“平昌侯你和彭家的勾搭还要朕给你点出来吗?”皇帝的养气功夫渐涨。

“挪用公款彭家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抢占的土地划到了你头上,彭家每年借由你的生辰给你送来大量的银钱。”

“平昌侯,你当朕是傻子啊?!”昭烈帝把奏折扔下来击中了平昌侯那张恍惚的脸。

平昌侯缩着一团,后背被汗水打湿了,他战战兢兢的跪着:“陛下,陛下饶命!陛下饶命!臣再也不敢了,请陛下看在祖辈的份上饶臣一命!”

昭烈帝:“把他拖下去。”

禁军上前捂住平昌侯的嘴拖下去了,平昌侯挣扎不停。

朝臣额头上都有冷汗。

下朝后,朝臣还是受到了惊吓还没有回过神来,一个侯爵啊,还是对皇家有恩的侯爵就这么……

而且今日朝廷中那些年轻的臣子实在让人胆战。

现在还伙同在柳应渠旁边,更让人胆战了。

“柳兄,听说工部那边能快速印册成书。”焦鸣说道。

“是的,今日就是推行的日子,你们可以去看看。”柳应渠笑着说。

他其实挺喜欢工部的。

现在老百姓也能吃得起盐了,田地也也不怕可以送家里的人去纺织坊和造纸坊干活,这只是大体的方向,每个地方有不同的发展,比如像是云水县和清水县这类的县城就适合发展旅游业。

还有的郡城适合发展养殖业和种果树,把大昭的路全部修好,那么来往便利,销路也不怕了。

柳应渠把这件事给小伙伴们说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办法,税收改革后,还要提高销路。”颜台在永安县干过,他很赞同柳应渠的说法:“永安县就是缺粮,当地人大部分是渔民,但是鱼和虾的卖不出,还有容易腐烂。”

王灼清:“那就是颜兄说的,永安县其实可以卖鱼和海货之类的。”

颜台觉得和几位小伙伴们一起谈论这些事有浓浓的参与感。

“首先我们是要保证农田,也就是粮食。有的地方不适合种粮食就要发展其他的。”

柳应渠说:“工部有专门勘测地形的,可以让他们去做。”

“还有旅游业。”

谭恒有些兴趣:“旅游业是什么。”

柳应渠的解释简单粗暴:“出去走一走,看看风景总要买点东西,还是什么土特产,这就是旅游业。”

确实,像是颜台从永安县回来还带了腌制的鱼干给他们每个人一袋。

“说好的看印刷术。”焦鸣扯回主题。

工部把新印出来的册子给他们看。

工部已经印了许多简单的字,这些可以供普通百姓和小孩认字,还有的是属于书生们看的书。

柳应渠:“你们猜这个的原材料多少钱?”

“以前一本书需要三两银子,现在我猜一两银子。”古战说道。

以前买一本书太贵了,他家里也是农村,一家人省吃俭用一年才能赚四五两银子,一本书就是三两银子,也是古战自己争气,不然也是白搭。

“五百铜钱。”王灼清猜。

柳应渠也不买关子:“这本书一共八十页,每张纸两文钱,一共就是一百六十文钱,再加上墨汁和人工费用大概两百文二十文左右。”

“纸张由官营的造纸坊提供,其实成本更低,大概是一百文左右,要赚钱卖一百五十文或者两百文。”

“……”

小伙伴们都有些沉默,成本那一下子就降下来了,在小县城的古战和焦鸣由为感触。

家里供养他们一个人去读书已经很难了,其他的兄弟姐妹就要赚钱给他们读书,在农村里读书是几代人的事。要是考上了,那也要帮着家里。如果没有家里帮衬,他们确实不能考上科举。

但要是他们的兄弟也能认字,那在县城里也能找一个好的活。在农忙后,在冬日空闲的时候也能赚更多的钱。

“什么时候发出去?”

柳应渠笑道:“刚才说了就是今天。”

小伙伴出了皇宫。

一家书店在京城悄无声息的开张了。

柳应渠:“……”

不会热烈一点吗?这样谁知道。

谭恒突然笑了起来:“这就是柳兄带我们看的书店啊。”

柳应渠:“……”

柳应渠拿着几本灰朴朴的书给钱走了:“你们拿了记得给钱,这是官营的。”

谭恒看过很多书了,他对这些书不感兴趣,但这家书店很大,有很多的架子,还有分类和编号,跟普通的书店不一样。

他感兴趣的到处转悠,然后看见了一个“军事”的框架。

谭恒随意翻了翻,然后他的手指僵硬了。

这是?!

这是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