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90节(2 / 3)

道:“至于钱粮的问题也简单,据臣所知,如今宋国境内的战马价格已经涨到一二百贯一匹,若是好的良马,上千甚至上万贯都有可能。陛下卖几千匹战马给宋国,然后告诉国内说这是宋朝岁币,然后赏赐给大家即可。”

耶律宗真愣了愣,随后说道:“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异?”

张俭苦笑道:“那有什么办法?如今宋国吃软不吃硬,与他们好好商议,拿战马或矿藏去换,大抵也能换回这个名头。以后每年岁币,就用此方法。而且开放了战马、矿藏榷场,于辽国还是有益的。”

“先安抚国内,再与宋国进行贸易交换,让大辽国库充盈。只要辽国能暂时渡过这次危急,国库有钱有粮,再把武力强盛起来,壮我大辽兵马。”

“届时便可压服国内诸多部落,之后重新改变制度,增长国力,各部落便不敢再造次,局势便能稳定了。”

“到时候辽国强盛起来,恢复先帝之时的盛况,未尝不能再南下与大宋再决一死战。”

“但至少眼前,我们还是要以稳妥为主。”

说到最后,张俭已是语重心长。

其实他也知道和宋国哪怕是互相开放战略资源也是亏的。

因为辽国是资源出口,人家宋国是进口资源,再变成成品出口,有点类似于后世资源出口国与工业出口国的情况。

虽然张俭肯定不知道后世的事情,但作为能够辅佐辽圣宗创建一番伟业的智者,他自然明白这些道理。

所以他又何尝希望如此?

然而眼下辽国现在就面临这些窘境,如果不资源出口缓解国内矛盾的话,恐怕辽国只会越来越衰败。

哪怕耶律宗真忍下这口恶气,不与宋国和谈,只是不再出兵南下侵略,但这不能缓解国内的问题,各个部落会见识到辽国的衰落,反叛之心,只会越来越大。

到那个时候,即便辽国不与宋国打仗,也会陷入无止境的内耗、平叛,最后灭亡。

因而张俭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先用战略物资从宋国那里换取钱粮渡过难关,安抚各个部落的同时,先壮大他们辽国自身。

等辽国赖以为生的武力恢复强盛之后,再继续压服诸多部落,维持政权安定。

政权安定了,他们才有继续跟宋国打仗的本钱。

但同样。

这就意味着辽国将放弃曾经东亚大哥的地位,与宋国平起平坐。

并且还会少了每年几十万贯白得的收入。

不仅国际地位略有下降,还白白少了宋国的钱,这让人怎么甘心啊?

因此听完了张俭的话,耶律宗真只是呆坐在那里,久久不能回应。

康定和谈与技术壁垒

到五月份的时候,耶律宗真最终还是绷不住了,选择了与宋国和谈。

不是他不想拼一拼,而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

辽国三十四部,愿意鼎力相助的寥寥无几,甚至西北地区,后乃蛮还叛乱了,杀了辽国信使,自立为王。

并且据后方传言,有些部落同样蠢蠢欲动,比如常年叛乱的乌骨部、大小黄室韦部等。

这些部落本来就是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太宗耶律德光到辽圣宗耶律隆绪等几代明君,前仆后继地征讨,不断进攻才慢慢平定。

平定只能证明他们臣服,却不代表他们已经融入辽国,彻底成为辽人的一份子。

他们因辽国武力充沛而归附,自然也会因为辽国的衰败而产生异心,特别是在见到辽国此次南下征讨大宋的惨败之后。

所以赵骏还真预料得没错,如果耶律宗真全面征召各部落兵马,那么结局只有一个——各部将纷纷发动叛乱。

此时若宋国再插一杠子,比如通过渤海湾向东北的各女真、渤海、奚族输送钱粮武器装备,邀请他们一起进攻辽国,狠狠给辽国致命一击,怕是国家都要灭亡。

因此经过耶律宗真的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还是接受张俭的劝说,答应宋国提出的各项的要求。

但他们同样也有自己的条件。

第一,可以与宋国用战马、矿藏换取钱粮,但希望名义上还是岁币,以挽回耶律宗真的颜面。并且以后每年也是如此,用等价物品换名义岁币。

第二,宋国既然希望两国平等对待,就不应该要求只辽国开放违禁品售卖,宋国也同样应该如此,否则这就不公平。

第三,则是要求涞水南岸的土地并非辽国割让,而是辽国赠予。

范仲淹接到张俭的书信,见辽国同意之后,大喜过望,连忙快马加鞭,派人把信送往汴梁。

而这个时候的开封,则依旧处于相当肃然的氛围当中。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三个月。

自从他们的那位知院大人慷慨激扬地说着要与敌人死战到底,刚开始全城百姓的热血上头也渐渐退去。

毕竟战争动员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收集粮草,然后送往前线。

在这种兵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