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节(2 / 2)
朱祁镇这个坑货也被送回来了,按照结果来说,算得上是明朝的大胜利了。
但是于谦、聂忠认为太上皇虽回来了,但国耻未洗雪,
此时正值也先和脱脱不花两部人马结怨已深,请求趁机派大军,自己前往征讨他,以报复从前的仇恨,清除边患,不过朱祁钰不准。
又有杨俊曾提议发兵征讨瓦剌,于谦不准。
之后瓦剌出现内讧,也先被杀,对明朝已经构不成威胁,直到蒙古入套,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
【在经济方面,朱祁钰采取的政策就和在军事上不同了。
他采取的是相对舒缓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
对内,则是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停止各类采办,又下诏天下巡抚署理各省农桑事务,倾力发展经济。
且在这个时候,黄河水患泛滥。
实际上在整个明朝,甚至是整个历史上,黄河水患都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据统计,明代277年间发生水灾总数达到1875次,年均677次。
在正统十三年的时候,黄河就已经在大名和荥阳分别决口。
面对来势汹汹的水灾,明政府的应对经验也已经是相当丰富的了,在大名决口时便及时遣使赈灾;
在荥阳决口时,立刻命令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前往赈灾、治理黄河。
但治理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仅过了三年多时间,景泰三年春二月,黄河再次决堤沙湾。】
【如何处理黄河的问题,是朱祁钰上位之后的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正统十四年因主张朝廷撤出北京而失宠和此后担任次要职务的徐有贞在景泰四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详细计划,他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被派去进行修复工作。】
或许是因为治理黄河的问题各朝各代都需要,所以陈曦说的详细了许多:
【徐有贞乘小船四处考察,以确定主要的出事地点,然后制订一项复杂的施工计划,让许多独立的劳动队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施工,结果他雇了58万名劳工劳动500天以上,他的计划不仅仅是修复破损的堤坝;
一条几乎长达100英里的河渠被凿成,这样,黄河的河水就可引入大清河,进而通过济南府入海。】
【为了保存大运河,他沿运河建成几个集水池和水库,它们装有新式的水闸,以维持正常的供水。
此外,他组成一个灌溉体系,使山东北部约200万英亩的土地得到水源。
整个体系在景泰六年完成,并取得完全的成功。
它在景泰七年经受了灾难性的洪水,并维持了34年。
因此,徐有贞也受到厚赏,在景泰八年被任命为副都御史。
从此可以看得出来,朱祁钰是个心胸宽广之人,哪怕是前面的政见和朱祁钰不和,只要有功,还是会有封赏的。】
【除此之外,朱祁钰也和自己的祖先朱棣一样,喜欢编书。
景泰五年七月,朱祁钰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国各地,博采有关舆地事迹,
又命陈循、高谷、王文等总裁根据永乐年间集录的地理之类的书籍、资料,编辑整理成书。
至景泰七年五月书成,名《寰宇通志》。
朱祁钰亲自作序,颁行天下。
全书共一百一十九卷,分两京、用布政司,司下辖府州县,再分别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等三十门,系明代的地方总志。
就如同各位老祖宗研究比自己更古早时期的事情一样,我们后人研究明代也是需要这些书籍的。】
这点众人倒是都清楚,除了朱世珍之外,这里多少都是读过些书的人。
尤其是自己的后人,那可都是皇家了,以史为鉴是最根本的事情。
【但是很可惜,后面朱祁镇复辟之后,为不使朱祁钰有修志的美誉,
以它“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为词,命李贤、彭时等重编《大明一统志》,以传后世。
天顺五年四月,《大明一统志》成,即毁《寰宇通志》版,因此传世甚稀。】
这句话里带出来的信息可太大了。
朱祁钰之后,朱祁镇又登上了帝位。
而且这次他登基好像还不是走的正规的流程,且对朱祁钰的敌意还很大。
正常来说,朱祁钰只是做了一个编撰的工作,收集的还是地理类的东西,即便是流传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