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6节(2 / 2)

加入书签

平城极为有利,以后会吸引更多的外地商贩过来,所以哪怕是普通百姓也愿意掏银子。

当然,掏的不多,一文,几文,十几文,即便是加一起也没多少。

能凑够四万多两银子,主要是靠富人。

像是王掌柜,直接捐了五千两。

赵掌柜也很积极,捐了三千两。

江知县身为父母官,也捐了一千两银子。

还有县城里那些大大小小开店铺的,以及大大小小的地主,这些人有些是自愿,有些是被迫,但甭管自愿还是被迫,在江知县找其谈心且捐了一千两的事实跟前,他们都无比支持修路。

所以,富人们凑了四万两银子出来。

明知府那边还没有消息,但府城富人多,明知府募捐到的银子肯定比江知县募捐到的多。

黎荞是知道修路一事的,他和陶竹年前虽然没有去县城,但这么大的事儿,有无数人将消息传给他。

他当时想要捐银子,但江知县不让,江知县说他已经把平城到三柳村的路给修了,平城到府城的这条官道,暂且不用他出力。

等真的修起来,若是缺银子,那他再象征性的捐一些。

江知县不想让黎荞花太多银子,圣上的御笔匾额明确点出来了:必有余庆。

黎荞必须得富!

若是在他任职期间黎荞花出去无数银子,那还算什么必有余庆。

他可不想因为这些小细节给圣上留下坏印象。

对于江知县的脑回路,黎荞有些哭笑不得,但既然江知县不让他捐钱修路,那他专心挖河吧。

红薯作坊停工之后,村人的空闲变多,可以挖沟渠,也可以继续打井。

经历过去年红薯减产的惨状,十里八村的人对此会非常积极的。

“你尽管放手去做,不过,也不要占用你太多精力,今年的院试定在四月底,读书才是你的第一要务。”

江知县这般叮嘱道。

“学生知道,大人放心。”

黎荞应下。

没有比他读书更重要的事儿了。

回到村子,黎荞找了庄丰收,他接下来要读书,挖沟渠、打井的事只能由庄丰收组织。

红薯作坊停工之后,不仅仅是三柳村的人,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忙碌起来了。

黎荞把腊肉的做法教给了三柳村的人,于是十里八村又掀起了养猪热潮。

陶竹的鸭货作坊红红火火,十里八村养鸭子的人家也特别多。

要不是黎荞再三强调不能多养免得生病传染让所有人的辛苦都完蛋,那很多人都想专门搞一个养鸭场了。

在这种忙碌中,挖沟渠一事也开工了。

一场小雨落下,为褐色的大地披上绿色,春天真的来了,气温上升,草木染绿,一切看上去都是明媚的,生机勃勃的。

距离黎荞的院试只剩下两个月时间了。

外地人嚼舌根,黎荞发火 解决孩子的事儿

这天中午, 陶竹从鸭货作坊回来时,脸色有些不太好。

尽管他极力掩饰,但黎荞一眼就看出来了, 吃了午饭,两个人照常回后院午睡。

天气暖了,最近日日都是晴天,陶竹便每日都把被褥拿出来晒,两套被褥轮换着来, 这样日日都能躺晒过的被褥。

但午睡的话,不能跟晚上时脱了衣服睡的肆意, 这样很容易把整个下午给睡过去。

黎荞和陶竹通常只是脱了鞋子侧躺在床上, 今日也是一样。

黎荞侧趴着,大半身子都压在陶竹身上,鼻尖是被褥上阳光的味道, 也有陶竹身上的皂角味道。

他犹如抱毛绒玩具那般, 先是狠狠抱了陶竹几下,然后捏捏陶竹的耳朵, 扯扯胳膊,这些动作不含什么欲望,只是单纯的想要与陶竹亲近。

揉搓了好一会儿, 他这才心满意足的将人给抱在了怀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