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4节(1 / 2)

加入书签

晓岱和晓雯在旁边和小六玩积木, 听爸妈和姐姐们的话却不太开心。

大姐二姐三姐去上大学,会和小悦姐一样放署假和寒假才能回家,见她们更不容易。

唉……, 人为什么要长大,好烦啊!

晓雯抱着弟弟亲昵地蹭蹭脸, 自己明年也要去城里上初中, 家里只有他一个小孩, 好可怜。

小六听不懂, 更不知道五姐在可怜自己, 见五姐喜爱地蹭自己咧嘴开心笑,亲五姐一口。

晓岱把自己脸凑过去:“我呢?”

小六也甜甜亲四姐一口。

晓风三个谈完也来和弟弟妹妹亲热,她们在家的时间太少, 以后将会更少。

晚上睡前徐兰和唐启阳商量开春后减少些事,多些时间照顾孩子们,谈来谈去好像所有事都必要做。

最后两人决定今年年底少卖鱼, 多收黑山羊和兔子, 控制明年繁殖数量, 明年徐兰减少进山喂鱼和催生苜蓿的次数。

棉花种十五亩,种点红薯。

周一上午, 唐启阳继续提棉花去卖, 天冷后卖得快些,一个上午能卖四十多斤, 小贩们来和他交涉很多次, 他都没有答应两块六批发。

据他打听, t县县城棉花零售价是两块八, 下面公社和周围的县还是三块一斤。

棉花价格大面上没有跌, 并不怕卖不出。

他不批发别人更不舍得批发, 差两角就是差一斤多大米,两斤玉米。

而且农闲时县城的棉花便宜的消息传向下面各个公社,下面公社有不少人花一两角车费来县城买棉花,还是成群结伴的来,来一趟也顺便给亲戚邻居带。

唐启阳他们的棉花反而时常能十几二十斤地卖出去。

小贩们磨不下价格,天刚冷没多久正是棉花好卖的时候,只好用两块八批发一两百斤走,批发去卖五六天卖完,挣到二十或四十,也比上班的人挣得多。

之前降价没有卖的几家都有一两百斤的批出去,十月中卖便宜一角的后悔得不行。

唐启阳也接了几单批发,一百斤就回家两手提去,两百斤就和唐启明借自行车车,早年找的自行车票想买矮自行车没有买到,快过期时换给别人。

当时是想买给孩子们用,拖到孩子们现在快考大学,用自行车的机会不多,早知道当时就买了。

唐启阳只好去找姜建华和周旭帮忙,两天后周旭帮找到一张自行车票。

他拿到票马上去百货大楼提一个二十八杠的自行车。

唐启阳买自行车回来没有引起轰动,大家还觉得他买晚了。

在唐启阳忙卖棉花时,卖完棉花的人家去开分到的荒地,意图明年种更多棉花。

虽然棉花价格在下降,但它还是很贵!

到十二下旬,只剩唐启阳家的棉花没有卖完,想等棉花降价再买的人只好去买,唐启阳卖得更快一些。

到元旦前他们家的棉花也卖完,市场比夫妻俩估计的还要强劲。

卖完当晚夫妻俩算总账,今年十四亩棉花收获两千二百多斤,收入六千一百多块,加上去年地收入,他们的现金上万。

这是一笔巨款。

徐兰和唐启阳末世前家境都可以,小时候压岁钱存起来也有大几万。

但这一万完全不同,这是大米才一毛五一斤的时代!

徐兰高兴收起钱和唐启阳说:“你说以后会不会通胀厉害?”

唐启阳说:“我感觉会,今年的肉菜比去年涨一些,小姜说他涨工资了,钱还是用来买房子比较好。”

徐兰说:“房子很不好买,没有商品房。”

唐启阳抱住她:“找到就买。”

元旦快放寒假,在县城上学的四个孩子没有回来,元旦第二天唐启阳就请人杀猪。

十一点多晓雯放学,给徐兰带来乔怡的来信。

徐兰洗手拿信在堂屋拆开看,信里说她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已经定下,以后在税局工作,过年后就上班。

年二十五她和志同道和的徐桓同志结婚。

乔怡要结婚,徐兰挺高兴,她考上大学时已经二十四岁,现在二十八了,这个时代很少有人这么晚结婚。

希望徐同志是个良人。

徐兰收起信去厨房和唐启阳说:“乔怡年二十五要结婚。”

唐启阳笑说:“挺好,你收拾贺礼,我明天去寄江家叶家的回礼顺便给她寄去。”

徐兰问:“我就是不知道送什么好。”

现在送结婚礼物一般是布料,枕巾,暖壶之类的,这些东西乔怡应该不缺。

唐启阳说:“要不,送条火腿?反正我们是农村人,送吃的也没啥。”

徐兰笑说:“听你这么说我居然觉得可行,再给她寄点腊肠和花生,方便她送人。”

他们做的腊肉腊肠这两年都没有吃完,今年能在外面买到新鲜的鱼肉,吃得更少,徐兰的空间里存有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