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7节(1 / 3)

加入书签

这话说的含蓄,韩盈却瞬间明白。她是指女儿夭折。

其实过了五岁的儿童,尤其是富家子弟,只要不遇到什么意外,安稳成长到大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但哪怕是现代,还会有种种意外造成的失独家庭,何况如今各方面措施都极度落后的西汉?

一而旦她夭折,哪怕是正常夭折,都会瞬间转化为两者之间的巨大不胜任。

魏裳很清楚这些,她的女儿现在就是个烫手山芋,看着好看,可谁接谁倒霉,也就能托付给老师了。

她有些无奈道:“师长,还是得请您多照抚一番了。

除了女儿,魏裳其实还留了父母和兄弟在长安,并不需要韩盈把女儿带自己家教养,主要是让女医多去看一看,尽量防止生病和意外。

毕竟,这时候她还真不太信任自己那些兄弟。

“不用我。

韩盈倒不怕承担这份责任,不过显然有人更快一步,她笑着道:

“陛下说,卫长公主正缺个玩伴,魏英年龄正好,可入宫侍奉。

魏裳眼睛瞬间瞪大,声音颤抖,不可置信的开口:

“我还未立寸功,陛下竟如此优待,这,这……

这明显是激动到了极致,话都有些不会说了。

皇宫,是汇聚天下权力,财富的地方,做为臣子之女,魏英的待遇绝对不会差,安全性和生命保障不用多说,生活也差不多就是和公主一块玩耍,学习,未来感情必然深厚。

而卫长公主弟弟极大可能是未来的太子、皇帝,有这么一层关系,魏英未来的前路,简直光明到了极致,如何不让魏裳激动?

韩盈一点儿也不意外魏裳会这样,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道:

“陛下恩宠,你建好朔方郡回报便是。

魏裳郑重应道:“定不会负陛下所命。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离开长安城十余里路,再度和魏裳道别的韩盈,只能停在原地,看着她远去的身影。

“汉国第一位女郡守啊……

“真好。

魏裳领命,带着人前去主持,本就不适合留在边郡的大军自然会尽快动身返回——不动也不行,再待下去可要冻人了!

都是骑兵,返回的速度极快,不足两旬就已经到达长安城外五十余里。

胜利之师凯旋,自然要大超大办,天子率臣下郊迎,开太庙告祭先祖,献捷,赏赐一系列活动下来,原本被冬寒笼罩,有些死寂的长安城也开始笼罩在胜利狂热的氛围里。

到处都有人谈论这场战事。

酒水的销量开始暴涨,有游侠儿冒着严寒,留在卫青家周围寻求做个门客的机会,想参军者数不胜数……这原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讨论的重点,突然变成了那场伏击战。

情况显露

西汉废除了妖言之罪,对民间言论管控不高,百姓说话的忌讳并不多,尤其是这场胜利有增强国人凝聚力的作用,官府自己都带头宣扬,更不会禁止民间私论。

可即便是这么放松,除了一些高层的专业人士,其他上至官吏,下至百姓,都不会将注意力放在第一场伏击,尤其是伏击的细节上。

毕竟这又不是现代,有前线记者时刻报道,一场战役别说旁观者,大部分作战的参与者,除了自己在做什么外,其它基本上一无所知,更不要说传到千里之外,让长安的人都知晓了。

就算是放马后炮,可在后世随手就可以获得的‘常识’类小知识,在如今珍贵到可以作为家传技能,甚至有些内容非相对应职位的官吏不可见情况下,议论又要从何谈起呢?

就像是边郡的地图,没看过它的,上哪儿知道卫青去的地方不适合埋伏!

即便是涉及一些‘专业类’的内容,底层百姓热衷讨论的,也应该是比较偏向于个人的斩杀数量和过程,因为返回的骑兵中,不少家在长安城内,他们回来后,当然不介意吹嘘一波自己当初经历了什么,让听众肚子里能有点货,能出去对别人侃大山。

而在整体眼界与知识储备更加高一些的官吏中,他们更多在意第一场战役带来的战略纵深,以及那些牛羊,整场战役的支出等等,这分别涉及自身的安危,利益,以及接下来的工作,这与他们来说是息息相关的事情。

这些内容,在一开始也的确出现了,而且提及的人也很多,但莫名其妙的,就变成了第一场战役的争论,甚至连太史令手下,掌管天时星历,与俗事战役毫无关系的小吏目们,也开始有模有样地争执起来此事。

而他们争执的内容,正是卫青怎么做到的埋伏。

午时,过来取星图的陈寿看着坐在屋外,用木棍在地面上画出了极为抽象的地图,然后以衣带围城,石块为兵,推演起来作战的吏目,眸中多了几l分幽暗,可又转瞬即逝,紧接着便挂上了笑脸,对身边的太史令问道:

“许久不见,不承想史令此处竟如此关心战事?”

手下上班摸鱼还被皇帝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