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4节(4 / 7)

加入书签

的目的,参与其中来,在另一时空里,清廷修《明史》其间,虽然黄宗羲、顾炎武等知名学者仍然坚持不肯与清廷合作,但并没有反对自己的弟子,晚辈参与明史的编纂,在修纂《明史》的前期最主要的编纂者万斯用,就是黄宗羲的学生。

现在中国的政府中,也有一部份官员对商毅过于重视工商业,过于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奇淫技巧之术,而轻视传统道徳,轻视圣贤大道颇有一些微辞,因此想借修綦《明史》,来委转的提醒皇帝,把注意力转移到传统道德、圣贤大道上来,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官员对商毅的统治不满,而是出于观念和认识的不同,认为商毅治国政策只重视经世致用这些小道,而忽视了道德、义理这样的大道,因此希望商毅能够有所改正。

对于这些暗藏的意思,商毅多少也能查觉到一些,因为在自己的帝国进入到第四个年头之后,行政机构也都日趋完善,帝国的统治也逐渐稳定了下来,而在这个时候,观念的冲突,也开始尖锐了起来。

中国古代,己经形成了一个独立完善而又具有顽强生命力,以儒家学说为主,综合其他名学说的思想文化纟统,而中国的历朝历代,也都是以这个思想文化系统为统治基础,因此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壁垒,是一般来说,新的思想文化观念,是很难突破成功,后世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从先秦到满清的两千余年里,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也不无道理。

但新帝国的建立,有许多条件,都是前朝所不具备的,也为新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从大的历史环境来说,在此之前东西方己经有了一定的交流,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荫牙也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这个时候中国的思想发展,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及致,只差一层纸就可以捅破,产生质变,当然在另一时空里,甴于清廷入关偏离了历史发展的正确轨道!!不仅没有捅破这一层纸,相反还在外面又加上重重阻挡,以致于中国又在近代的大门外徘徊了三百余年,但商毅的到来,却正式捅破了这一层纸,为中国的思想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而且中华帝国的建立,最主要是依靠先进的技术为支撑,中华军能够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就是依靠着超越这个时代的先进武器,再加上商毅又加以引导和宣传,因此重视技术,重视自然科技,在新帝国里还是有很大的基础;另外新旧帝国的交替阶段,旧保守势力受到相当的打击,而新的保守势力利益阶层还没有产生,也为新帝国的思想发展,社会变革减少了许多阻力,比如在过去,反对变革的保守势力最大的理由就是:祖制为大,不可改变,而这个理甴在新帝国里,是站不住脚的。

但这并不表示,保守势力就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新旧思想的碰撞,新旧观念的冲突,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会长期存在,也很有可能就是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思想和观念的改变,不同于改朝换代,不是能够在短期内完成,更不会某个人的意识为转移,国家和个人只能起一个引导,促进作用,潜移默化,逐步改变,而不能依靠权力去强行推动改变,这一点在商毅所知的历史中,有太多的深刻教训了。

因此商毅对修《明史》的提案,并没有异议,相反还十分赞同,立刻下令,成立明史馆,并任命王夫之、李岩、黄宗羲、顾炎武四人为总裁,任命史可法、吴甡、方以智为副总裁,开始督办修纂《明史》的事务。

当然成立明史馆,也这是表示修纂《明史》开始立项,离真正的开始修史,还差得远,像四位总裁都身居要职,根本就没空参与修纂工作,仅仅只是挂个名而己,实际付责的,是三位副总裁,现在这三个人都参议院的议员,也只能起到一个领头作用,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靠这三个人是做不了的,因此现在做的,都是一些准备性的工作,选定参与纂修《明史》的纂修、收掌、誊录官等人员,并且开始收集明朝的各种实录、邸抄和档案,以及民间私人所著写的史料书籍等等。

修纂《明史》的班子的搭起来了,事情当然是慢慢来做,商毅随后又做出一个决定,下令成立国子监,做为帝国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这个机构古来就有,在隋朝以后,成为中央设立的官学机构,到了宋、元、明三朝,也成为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官学的最高学府。

当然在新帝国里有教育部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有大学做为培养高级人材的学院,因此国子监的功能,主要还是针对皇室、宗室以及高级官员子弟的教育机构,这一点和以前的国子监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区别就在于,新帝国的国子监也收纳幼年子弟,就是从小学开始培养,一直到中学、大学,也不限男女,当然在十岁以后,就要分班授课,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室的子女全部都在国子监就读,不再单独请师傅。

国子监开设的课程,除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之外,也包括在各公办学校中开设的各种自然科学的课程,当然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