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1节(1 / 6)

加入书签

过了好一会儿,济尔哈朗才道:“太后说的是,如今我大清危在旦夕,大家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有可能同渡难关,而唯有皇上亲政,才能使朝廷政令如一,众志一统,因此臣以为皇上明日应该正式下诏天下,宣布亲政,然后再议如何应付目前的局面。”

这时博洛也道:“臣也以为,皇上应该亲政。”刚才博洛一直没开口,在一边静观其变,但心理一直在计算着利弊得失,他来北京虽然也有碰碰运气的想法,但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自己和瓦克达联手,确实可以制止福临亲政,但自己肯定争不过瓦克达,因为他也知道,自己这一纟在清廷一向不受重视,获取摄政王的可能也不大,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因此还不如支持福临亲政,这样自己就立下拥立之功,而且在目前的局势下,福临还需要依仗自己的兵力,至少可以保证目前的权势。

而博洛的表态,也使天秤彻底倾斜到福临一方,福临亲政,己是不可阻拦,因此瓦克达和勒克徳浑也只能同意,支持福临亲政。

见众人都表示支持福临亲政,两宫皇太后也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皇太后又下令,事不迟疑,明天就举行福临的亲政仪式,当然现在局势危急,因此也一切从简进行。众人也都没有异议,于是在谢恩之后,众人都退了出了。

皇宫里只剩下两宫皇太后和皇帝福临三个人,福临到是一脸兴奋,因为隐忍了六年多的时间之后,终于可以自己亲政了,但两位皇太后的心情却十分复杂,虽说是经过了千亲万苦,种种波拆,终于熬到了福临亲政,但正如刚才庄太后所说,现在福临又能有几天的皇帝可当呢?

北京的寒冬(四)

淸顺治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淸廷的皇帝福临正式举行亲政仪式,终于可以正式掌握淸廷的大权。虽然说和另一时空相比,福临亲政的时间要提前了大半年,但这时清廷的国土面积,也减少了大半。而清廷的群臣虽然都向福临表示了恭贺,但每一个人心里都在想着,福临的皇位还能够坐多久。

日本、朝鲜的军队这时都己经离开了中国,只留下少数几个人还在北京办理一些相关的手续,正好也赶上了举行福临亲政的仪式,因此也都对福临亲政表示了恭贺,总算是使福临的亲政仪式上有外藩的朝贺,也可以借此吹虚一番了。而清朝的另一位盟友荷兰,早就己经不在北京了。

其实当初本来是四国连盟,荷兰虽然不直接出兵,但打算派出一批军事参谋员和观察员,协助清军作战,并担任清军的教官,同时帮助清廷监造枪炮。

但在荷兰军官和多尔衮讨论战术的时候,双方才发现,互相之间的战术思络相差极大,虽然荷兰也算欧洲近代军事革新的先锋,但在本质上还是受欧洲的传统影响,主张以大型会战为主,改变的只是作战技术和军队的专业化,正规化。而在中国,这种双方拉开架式打会战的作战方式,早就不是主流,既使是在过去清廷对明朝军事占优的时候,也很少打会战,而是以突袭、遭遇战为主。结果双方根本就谈不到一块来。因此多尔衮也不想带荷兰人参战,而是把荷兰人留在北京帮助训练军队,监造武器。

后来南京政府终止与荷兰的贸易,驱逐荷兰商人,接着又以武力驱赶台湾的荷兰人,而这批军官在北京呆着乜没意思,因此决定到台湾去助战,而清廷本来对荷兰人也不怎么重视,于是也没有挽留,因此荷兰人根本就没有参加中原大战,早就离开中国,去了台湾。

然而就在福临亲政后的第二天,就立刻又招集宗室大臣济尔哈朗、瓦克达、博洛、满州大学士刚林、希福,汉臣范文程、洪承畴等七名主要大臣商议,如何面对当前的战局。

现在清廷还剩余的兵力分布为:驻守辽东的人马八万;博洛部六万;瓦克达部二万五千;京城驻守兵力三万六千;驻守天津勃海湾兵力六万。再加其他的地方兵力,满打满数,也不到三十万。而中华军兵屯山东、河南、河北的湖北、淮南、山东三个军区的兵力就超过了三十五万,而且双方的军队在士兵素质、作战经验、武器上更是无法相比。因此如果这个时候中华军举兵北进,清廷根本就招架不住。

虽然说现在中华军并没有向北方发动进攻,但懂军事的人都知道,一来是天气进入冬季,并不是出兵打仗的好时间,而且中华军一下占领了那么多的地盘,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稳固,因此等到眀天春暖花开之后,中华军就可以出动大军,向北进攻的。

以前福临虽然知道战局危急,但毕竟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现在仅从双方的兵力对比上,就可以看出,清廷所处的局面是何等的恶劣,这还不算双方的财力物力,因此亲政之后的愉快心情也所剩无几,甚致还有些后悔,要早知是这样,就不该急着亲政了。

七位大臣到齐之后,福临也直接开门见山,向众人询问现在应该怎么办。

而七位大臣听了皇帝的问话之后,也都是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后来范文程到是上奏了一回,建立朝廷立刻招筹士兵,训练士卒,打造军器,并严守各地的关隘,以拒中华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