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0节(4 / 6)

加入书签

而在城市的街道中行军,队伍都是拉成长长的一条,前排的士兵遭到中华军的打击之后,清军也都下意识的向后退,但后排的士兵还不知道前面是怎么会事,只听到枪声大作,还以为自己的前面士兵与中华军展开了激战,于是也尽力向前赶,希望能够助同伴一臂之力。结果前后的士兵互相拥挤,反到乱了自己的阵角。

这种情况差不多在每一条街道中都会出现。而中华军也趁势对清军展开了追击打击,在清兵的后面用火枪轮流射击,从屋顶上向清军的阵中仍手榴弹,使清军更是乱上添乱。

街道上是如此,在城上更是如些,这个时候的大名府并非是什么重要的军事重镇,因此城墙并不高厚,城墙上的宽度不过一丈三四尺,有的地方连一丈都没有,在这样狭窄的地方,并排最多只能走六七名士兵,中华军只用在城楼的两端布下四五排射击阵形,然后迅速的连续开火射击,就可以牢牢的挡住清军的进攻。而其他的士兵,则可以充份的支持在城下的中华军作战。

因此在城墙上的中华军,还有起义的清兵也都借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在城墙内侧的矮墙上架好了火枪,向城下的清军展开射击,配合城下的中华军作战。其实这批参加了起义的清兵也都是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本身的素质并不差,虽然还有一部份人用的是火绳枪,但在这种场合,却正是有利于他们的充份发挥,致少在守卫城门的战斗中,并没有拖中华军的后腿。

虽然穆臣在阵后急待直跺脚,指手划脚的指挥清军进攻,但这时混乱的局面已经形成了,穆臣再急也没有用,只能尽力的来重新调整。

花了差不多大半个时辰的时间,清军才算是免强调整好了自己的阵型,才又重新向中华军的防线发动进攻。向狭窄的街道极大的限制了清军人数人的优势,兵力无法充份的展开,只能一小批一小批的向上冲。而这种添油式的战术在中华军的火力防线面前几乎毫无用处。在中华军立体似的火力打击下,清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的无攻而返,在毎一条街道,城头都留下了大量的清兵的尸体,有二条街道,几乎都看不到街面的道路。

而中华军的损失,仅仅才只有二十余人。刚刚投诚过来的起义部队也都十分兴奋,这样的仗才得才叫痛快,以前在清军的时候,那打过这样一边倒的战斗,而且想想过去在清军里受过的憋气,现在却打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每一个人也都颇有扬眉吐气的感觉,看来决定跟着赵岳发动火线起义,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虽然在大名府中驻守着一万神工营的新军,但神工营主要是驻守着城外的阵地,在北东西三个方向,各有三千神工营的士兵驻守,留在大名府城里的,只有一千人。不仅人数少,而且清军的火器水平也决定了,在巷战中,跟本就无法与中华军相比。因此仅管穆臣也将这一千神工营的士兵派上阵去,但对战局依然没有一点的作用。

穆臣虽然急得快要吐血了,但现实就是这样的情况,急也没有用,想要击败中华军,估计只有等到中华军把子弹都打光了才行。但谁知道中乒军还有多少子弹,而等子弹都打光了,又能剩下多少清兵呢?

这个时候才有人提醒穆臣,还是赶紧去调东面和南面驻守的神工营部队回来,毕竟要对付中华军的火枪,也只能用神工营才行。穆臣听了之后,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人立刻去调在城外驻守的神工营部队回来,但城外的部队至少都有十里远,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赶到大名府来的。而穆臣也只好向苍天祷告,希望自己的人马赶紧来,而在这其间,可一定不要再发生任何意外了。

豫北战场(四)

穆臣盼望的的援军没有来,但中华军的大队人马却已经赶到来。童大勇亲自带领着第五军和第九军,还有赵岳的起义部队,赶到了大名府城,立刻分兵三路,一路从前部已经占领的北门杀入,另二路分别绕道东西两门,攻门而入,从三个方向对大名府城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等中华军杀入城中之后,战局也发生了急距的变化,同样是巷战,同样是进攻作战,中华军就显得要比清军有条理得多,一方面充份利用各个街道,充份的展开兵力,一方面也充份利用自己在武器上的优势,将清军杀得连连后退,根本就无法阻挡中华军的进攻。

随着北门中华军的深入,东门和西门也都相续被中华军攻开,穆臣也杯具的发现,大名府巳经守不住了。虽然说丢了大名府,自巳是死路一条,但那毕竟还要等到多尔衮下令,也就是说能多拖上几天,而如果留在大名府里,就会马上丧命。因此在经过了短暂的衡量之后,穆臣很快就决定,不陪着大名府共存亡,能多活几天是几天,说不定还有什么转机的。于是穆臣也立刻带领着剩余的人马,从没有受到攻击的南门逃走。

同时穆臣又耍了一个心眼,并没有到开封去见多尔衮,而是在出了南门之后,绕过了大名府,逃到了河间府去投奔驻守在那里的博洛,按穆臣的想法,如果自己到开封去见多尔衮,恐怕当时就会被多尓衮斩首,因此先别出现在多尔衮的眼前,到博洛那里去躲一阵,这样又能多拖几天的时间,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