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8节(6 / 6)

加入书签

于是成进和李定国两人一面将战报发回南京,一面也立刻开始布置起来,首先由李定国带领一个师和骑兵师立刻赶到淮河北岸去,尽快将淮河北岸的包围圈布置合理,并且修建好阻击阵地,同时也加强淮河北岸的兵力。而成进在淮河南岸继续对清军的阵地发动进攻,牵制清军的兵万,另外成进又命令工兵立刻开始在淮河上架设浮桥,在今天以内,一定要在息县的上下游各架一座浮桥,以保障中华军在淮河两岸的连通。

分派完毕之后,两人也马上分头行动起来。成进立刻下令,向清军的南岸阵地发动进攻。

————————————

果然,就在李定国率军刚刚到达淮河北岸的时候,清军就展开了突围。

原来天亮之后,阿济格也知道自己被中华军包围,因此也招集众将商议对策。

有人马上就提出,就在原地设守,然后立刻派人去通告尼堪、韩岱,让他们赶到救援,等援军到达之后,里应外合,一举突围成功。

大部份将领都反对原地待援,而是主张立刻突围,因为尼堪、韩岱的援军赶来,至少也要二三天时间,而现在中华军的包围圈刚刚形成,立足未稳,也没有建好防守阵地,正是清军突围的大好时机,如果缓个一二天,等中华军准备好了这些事情之后,就算是尼堪、韩岱的援军赶到,也未心能够轻易突围。因此现在就突围,同时也派人给尼堪、韩岱送信,让他们尽快来增援,那怕不能突围成功,也能削弱中华军的防守,等尼堪、韩岱的援军赶到以后,里应外合,也就能够一举突围成功了。

阿济格显然是倾向于这个主张,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显然是阿济格不能接授的。

但这时阿山认为,应该放弃淮河南岸的阵地,将南岸的部队都调到淮河北岸来,集中兵力突围。

但这个建议遭到了阿哈尼堪的反对。他认为首先清在南岸还有大批的物资和红衣大炮,如果将南岸的兵力全部调到北岸来,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而现在多拖一分钟,中华军的防线也就能稳固一分,清军绝对拖不起,而从现在情况来看,中华军是分南北两线,同时对清军进行包围,因此中华军在南岸同样也保留着相当的兵力。如果清军放弃南岸,将兵力都调到北岸来,那么中华军也同样可以把兵力都调到北岸来堵截清军,这么看来放弃淮河南岸的阵地,未必就是上策。相反清军在淮河南岸已经修筑好了坚固的阵地,完全可以留下一部份兵力守住南岸的阵地,拖住中华军的南岸兵力,并逐步开始搬运南岸的物资,等北岸突破成功之后,正好可以一起运走,同时南岸的士兵还可以付责断后。远比马上就放弃南岸阵地好。

阿济格考虑了一会儿之后,也终于同时了阿哈尼堪的意见,先保留南岸的阵地,并立刻在北岸实施突围。

合围(三)

清军的突围计划是分三路,分别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进行突围,不过其中只有一路是实,另外两路都是虚张声势,吸引中华军的注意力。

俱体的计划是由汉军将领刘武元率领三万人马,首先从正北方向进行突围,等半个时辰之后,再由汉军将领士朝璘也率领三万人马,从正东方向进行突围,这两路人马发动突围之后,必然能够吸引住中华军的大部份吸引力,然后清军再集中精锐人马,从西路突围,如果能够突围成功,就赶到真阳县去驻守,然后联合尼堪、韩岱两部的人马,再作下一步的打算。当然对刘武无和士朝璘自然不能把实底交给他们,同时阿济格还严令这两人,必须奋力死战,不得退缩。致于清军突围成功以后,这两部人马的命运如何,阿济格就直接无视掉了。

布置好了之后,清军也马上分头开始行动,在上午九时左右,刘武元率领三万人马,率先向正北方出击。清军走出息县还没有五里路,就遇到了中华军的拦截部队。

守卫正北方是南京军区的第十七军,因为这时时间太紧,十七军的士兵们根本就来不及挖战壕,填泥砂袋,因此只能直接排出三排连射的阵型,阻击清军。而清军也知道,突围能否成功,就在此一举,也拼命的发动进攻,双方很快就展开了激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