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节(4 / 5)

加入书签

来左良玉部军纪败坏,而且还是出了名的不听调度,我行我素,当初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都吃过不少亏,如果就这么督师湖广,和送死其实没什么两样。因此向崇祯提出,请调精兵三万,以能战之将统领,自己方能南下督师。

但这时明朝的军队除了左良玉部和孙传庭部之外,大多都在抵御清军,而孙传庭坐守关中,有保护京师的重任,也不能轻易调动。因此根本就抽不出兵力来供吴甡统带,更不要说能战之将了。而吴甡也下定决心,手里无兵,决不督师,就在京师干等着,无论崇祯怎样催促,也不赴任。结果两人就这样耗了起来。

崇祯固然对吴甡越来越不满,而吴甡心里也是左右为难,深知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皇帝的忍耐终究是有极限的。但自己如果不带兵南下,将肯定一事无成,而以皇帝的性格,到了那时可不会理自己什么有兵无兵的原因,一定也不会侥了自己,可以说是前后都走不通。

但就在这时,商毅如横空出世一般,出现在崇祯君臣的面前,而且为了分辩商毅战功的真假,一时把吴甡督师的事情也忘了。而吴甡心里也暗暗高兴,一来转移了崇祯的视线,也为自己多赢得了不少时间,二来假如商毅的战功是真的,则说明这个人确实有些本事,那么就带他南下督师,总胜过自己一兵不带得好。

而确实了商毅的战功属实,又亲眼看到了商毅部队的军容之后,吴甡心里也不由庆幸,这商毅简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为自己解困的人,因此一回到建极殿上,吴甡立刻就向崇祯提出建议,调商毅部随自己南下督师。

其实崇祯也不是不知道吴甡的难处,只是现在朝廷确实无兵可派了。而湖北好歹还有左良玉在撑着,怎么样也能顶一阵,因此对吴甡迟迟不动也颇为不满。但现在吴甡提出,调商毅一起南下督师,这到未常不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于是转头问曾化龙,道:“曾爱卿,你以为如何呢?”

因为现在商毅是山东的驻防参将,是曾化龙的部下,因此要调商毅,还是要征求一下曾化龙的意见,就是过场,也要走一下。

曾化龙对此到没有意见,见皇帝问自己,忙道:“为国出力,理所应当,臣无有异意。”

崇祯十分满意,又转向商毅道:“商爱卿,你又意下如何呢?”

禁宫之变(一)

对商毅来说,这却实在是一件好事,因为商毅知道,现在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在未来的三四个月内,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农民军都是在湖北地区内活动,一直到八月初,李自成才挥兵北上,进取关中之地,而张献忠则带兵南下,打到湖南、江西、安徽境内。

而商毅这时正想着,怎么样才能在长江流域的地区建立一个自己的根据地,如果能够奉旨在湖北湖南一带活动,那么则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在这一地区寻找一个合适建立根据地的地方了。

虽然这样一来,不能一心一意的发展自己的实力,而且要与这两支农民军作战,还会消耗自己的力量,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能什么好事都让自己占全了。只要是占领了一块根据地,那么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补充,因此就算是为此消耗一些物资也是再所难免的。

同时商毅对自己的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有充分的信心,连对付清军都不在话下,何况这是区区流寇。而且现在自己军队的战斗模似基本都是以火枪的远程打去为主,能打乱了敌军的阵式之后,才发动近距离作战。这种战法的消耗虽然很大,但最大的好处就是自身的伤亡率很低,并且还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锻炼队伍,毕竟不经过战场,只是圈养,是铸就不出一支无敌铁军来的。

因此在短短的一瞬间,商毅在心里迅速的权衡利弊,得出的结论是出兵进湖广平寇,对自己来说,还是利远大于弊的。而且事实上也不容自己拒绝。于是商毅立刻道:“回禀皇上,为国尽忠,仍为人臣分份,臣自当万死不辞。必亲率山东之兵,剿平乱寇。然而兹事体大,不可轻率从事,臣还想与吴阁老详细商定方略,才可施行。”

虽然商毅以经决定出兵,但上赶的不是买卖,既然现在崇祯和内阁都有求于自己,那么也要讲讲条件,捞点好处才行。而且明朝就剩不到一年的时间了,不趁这最后的机会,狠狠敲一笔,将来就都便宜了李自成和满清。当然和朝廷讲条件还是要把握一个限度,可不能狮子大开口,提出朝廷跟本难以达到的条件,因此具体的要求,还要私下和吴甡来慢慢协商。

吴甡也是久历官场,饱经人情世故,都成了人精,那不知道商毅也是在乘机拿塘,在讲条件提要求。看不出他年纪虽然不大,但心机可不小,将来恐怕也不好控制。不过现在他和商毅是利益共同,因此也必须帮着商毅说话,先把他哄好了,才好使唤。因此也道:“皇上,商毅说的是,此番出京督师,事关重大,不可草率行事,而且商毅部军刚刚组建,想必兵仗盔甲必有缺度,钱粮军需,朝廷也要补足一二。”

崇祯也知道吴甡和商毅说的都有道理,派人干活,自然要给足物资钱粮,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只是要些军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