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节(2 / 6)

加入书签

开,官府一般也不会搜他们家的船,因此一路沿河逆游而上,经广陵镇、寿光县,终于倒达青州。

客气了一通之后,商毅就提出验货。林琛和阿隆索将他们带到了库房,这里是由葡萄牙雇佣兵看守,雇佣兵的队长是一个五十多岁年纪的老兵,在阿隆索的授意下,他打开了库房门,领着他们进去,只见里面放着大大小小三四十只箱子,阿隆索打开一个箱子,从里面拿出了一支火枪,递给了商毅。

商毅接过来一看,这枪全长在一米五左右,重约十一二斤,只见在枪柄处有一个击锤装置,并有一个夹口,以夹住隧石,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也就是早期的撞击式隧发枪。商毅试着扣了几下,觉得比后世的自动步枪要费力得多,不过这也很正常,因为这个时代的撞击式隧发枪全靠撞击力来打火,因此撞击的重量要有力才行。

看完之后,商毅将这支燧发枪递给孙和鼎看。孙和鼎接枪在手,扣了扣扳机,点了点头,道:“这确实是自生火铳,想不到西洋也有这种火铳。”

商毅知道,其实中国的燧发枪是在崇祯八年(1635年),由当时的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发明。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也是釆用撞击式打火方式,因此叫自生火铳。

但与欧州相比,中国的燧发枪发明,以经差了五六十年的时间,而且在另一时空里,又正值明朝末期,关内农民军席卷南北,关外又有满清虎视眈眈,而国库又空虚,因此中国的自生火铳虽然发明出来,但没有上战场的记录。而在满清入关之后,中国的火器研究发展就停止不前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火绳枪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角,燧发枪只有皇帝打猎时才能偶尔用到,也失去了进一步完善的可能。不能不说是一个杯具。

这时阿隆索又从另一支箱子里拿出一把火枪,递给商毅,用蹩脚的法语道:“千总大人,您在看一看,这是新式的燧发枪。”

商毅接过之后,这支枪比先前那支略小一些,长约一米三多,八九斤沉,在打火结构上也比前一支燧发枪复杂得多,但试了了扣机之后,发现也省力的多。看来欧州发明了隧发枪之后,就一直在完善它的功能,这也时欧州各国的战斗力不但上升的原因,一个小小的弹九之国葡萄牙,就能称霸世界近百年,靠二百个火绳枪兵就能拿下整个北美大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是没错的。

接收火枪(下)

孙和鼎又从商毅手里接过了新式的燧发枪,仔细看了看,又试了试,对这支枪也赞不绝口:“西洋人精通巧技机关,果然不假。造的火铳也精致得多。”

接着阿隆索又打开一只箱子,从里面拿出一把短枪,递给商毅道:“千总大人,您看看这把转轮连发枪。”

所谓转轮连发枪,其实就是早期的左轮手枪。商毅当然知,第一种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转轮手枪,是在1835年,由美国人塞缨尔·柯尔特于发明,在后来就成为西部牛仔的标准武器。

不过在火绳枪和燧发枪时代,就出现过多种原始的转轮手枪,但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较差,价格昂贵,而且在使用的时候,还需用手拨动转轮,使用相当不便,故未能获得广泛应用。当然,早期转轮手枪也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可靠、使用安全等优点。直到1818年,美国人科利尔等3人发明成功一种燧发转轮手枪,首次将击发机构的动作与转轮结合在一起,这才成为应用较早的左轮手枪。

不过商毅知道任何新式武器,都有一个从不成熟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火绳枪,燧发枪、火炮都是如此,先弄几次转轮打火手枪回来,慢慢研究,慢慢完善,自己有几张左轮手枪的结构图,该是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接着阿隆索又领着商毅观看了带来的八门火炮,四大四小,每一门火炮都带有一辆配套木质的炮车,不仅可以固定火炮,减小反作用力,而且也便于携带,一门重量在三四百公斤左右的火炮,只用一匹马就能够拉动了。

和火枪的不断改进相比,火炮在结构上的改变并不多,主要是尺寸大小和配套的炮车、炮弹以及铸炮材料等方面。和中国的火炮相比,同时期的欧州火炮具有管壁比较厚、炮管由前至后渐粗、且倍径较大等优点,所以射程比较高、杀伤力增强且比较不容易膛炸。除此之外,西洋火炮的炮身有准星和照门,作为瞄准之用。火炮两旁有炮耳,让火炮可以架设在炮车或炮架的上面,这样调整射击角度比较方便。

看完了这些火器的样品之后,商毅也十分满意,不过在仓库里,没法试射,因此商毅又问阿隆索道:“每种火器一共带来了多少?”

阿隆索答道:“旧式的燧发枪三百三十五支,毎支五十两白银,就是一万六千七百五十两白银,新式的燧发枪五十七支,每支七十两白银,就是三千九百九十两白银,转轮手枪十五支,毎支八十两白银,就是一千二百两白银。中型火炮四门和小型火炮四门,一共计价一万两白银。共计是三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