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和氏璧(出书版) 第51节(2 / 3)

加入书签

妥。秦国目前只是增兵,并没有主动向赵国挑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不宜主动出击。”

廉颇是赵国嬴姓贵族,忽听得一名小小的舍人当众反驳自己,登时怒气冲天,讽刺道:“那么蔺先生的意思是,一定要等到秦军打到赵国家门口,我军才能反击?”

蔺相如道:“当然不是。廉将军,相如以为,如今天下形势,秦国最强,攻城略地,列国都无可奈何。跟十五座城池比,一块和氏璧又算什么?由此可以推断,秦国不过是想用以城换璧这件事情来试探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赵国如果不敢派人前往,那秦国便会以为赵国没有能人,以后更加轻视赵国,要地要礼,难以拒绝。”

这一番话有理有据,群臣纷纷点头。平原君赵胜道:“蔺先生分析得有理。”

赵惠文王终于下定了决心,拍案道:“好,就依蔺先生所言,请蔺先生出使秦国。”

蔺相如深深作了一揖:“请大王放心,如果秦国交割了城池,臣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的话,臣一定把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廉颇“哼”了一声,道:“你说得容易,如果秦国不交城,你如何能保证完璧归赵?”蔺相如道:“臣愿意以性命担保。”

廉颇冷笑道:“你以为你蔺相如的命……”

赵奢忽然站出列来,躬身道:“大王,臣也愿意以项上人头担保,蔺相如一定能完成使命。”

赵奢是平原君力荐的人物,而今在赵王面前正得宠,他既然出面为蔺相如担保,旁人也再无话说。

赵惠文王终于舒展了眉头,道:“好!寡人便拜蔺先生为大夫,为赵国使臣,保护和氏璧,前去秦国。”

赵奢道:“当年主父微服访秦,臣也是侍从之一,熟识秦国地貌。臣愿意作为使者侍从,护送蔺先生到咸阳。”

昔日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赵惠文王后,预备出击秦国。为了摸清秦国地形,观察秦国国势,他伪装成赵国使者进入秦国。秦昭襄王在殿中设宴,款待赵国使臣一行,见赵武灵王形貌伟岸,谈吐不俗,很是为其风度倾倒。后来秦昭襄王与宣太后谈起赵国使臣。宣太后曾经在楚国令尹昭阳夜宴上见过当时还是太子身份的赵武灵王,当即道:“这人一定就是赵主父。”秦昭襄王犹自不信,派人到驿馆打探,才知道赵国使臣的确就是赵主父,急忙派兵追赶,但此时赵武灵王已经驱马离开秦国边卡。秦国上下,无不惊愕。

赵惠文王见赵奢主动请命,很是高兴,道:“好,准赵卿所奏。”顿了顿,又道:“出使人选,随蔺卿和赵卿挑选。”

05

战国七雄中,以楚国地域最大,但从地利上来看,则以秦国位置最佳——左有崤山函谷,右有陇山高地,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如此金城千里的关中地势,为秦国争霸天下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关中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为九州膏腴,号称“陆海”。这里又是一处要地,形势险阻,四塞固守,因而又被称为“天府”1。史称秦地“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下之雄国”。

1颜师古注:“言其地高陆而饶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故曰陆海。”又:“财富所聚为之府。言关中之地物产饶多,可备瞻给,故称天府。”

秦国最早立国,源于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封地在岐西一带。但这时候关中东部已被诸戎控制,周王朝鞭长莫及,因而周平王告诉秦襄公道:“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遂成为秦国伐戎的有利借口。经过几代秦王的努力,秦国终于夺回了关内周地的大部分地域。

秦国都城亦随着秦国疆域的变化几度迁徙。到秦孝公时,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最重大的措施之一就是将秦国王都东迁。当时的局势是,天下七雄并列,魏国最为强大,占有秦的河西之地,隔水与秦对峙。但随着秦进魏退的变化,将都城往东迁移符合秦国进一步东伐的长远目标。因而虽然反对者众多,秦孝公还是坚持将王都从栎阳迁到了咸阳。

咸阳建在关中陆海天府的中央,因在在九蠼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1,故名咸阳。这里正当水陆津梁,又有漕运之利,形势下恼,进退战守,可谓绝佳的建都位置。

1古人将山的南面、水的北岸这些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称作“阳”。

咸阳原本只是一个乡邑,成为秦国王都后,才开始大肆营建。建筑设计以“象天”为原则,即将都城主要建筑与天空星象与在分布上对应起来。

最先修建的是象征国君威严的冀阙。阙是立于王宫前面大道两旁的一对多层建筑物,冀意为记。君主常在冀阙出列教令,大臣则常在这里待诏记事。商鞅主持修建的冀阙上下三层,木衣绨绣,土被朱紫,极其华丽。下层台基是数个单室,出檐设廊;中层正中是主体居室,南临露台,北有宽敞的台榭;顶层则是四望的楼阁,居高临下,俯视渭川。

冀阙建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